司馬庫斯遊記一:內灣老街
本來只打算練習用英文寫遊記,也試著隨筆寫份中文的版本好了。
一直聽台灣人說司馬庫斯相當漂亮且與世隔絕。然而去年底,接待某位法國女孩來宜蘭玩時,問到司馬庫斯,她卻說已經過度觀光化。無論如何,這次週末總算是可以成行,一探究竟。
考量到部落前的那段漫長山坡路,所以我們在週六上午八點就從台北出發,對於平日週末總是睡到自然醒的我來說,還頗痛苦。幸好一路高速公路上平平順順,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新竹。
內灣
內灣車站 |
內灣老街上,最明顯的除了是街上三三兩兩、漫無目的 (因為不知道這裡和台灣其他所謂老街有何差別) 的遊客外,還可注意到一些野薑花產品,如最有名的野薑花粽子,和劉興欽特意授權給內灣的漫畫博物館一樣,都是為了救起這座曾經一度落寞的客家小鎮而做的行銷手法:我還記得幾年前,和大學專案同學同遊內灣時,看到漫畫博物館的大嬸婆和機器人的懷念感覺!(不小心曝露出年齡了 @@")
各式各樣的明信片 |
老街不長也不大,如果不去吊橋過後的森林步道走走,在內灣老街附近停留的時間絕對不會很多,因此除了作為一個遊客來來去去後,不會留下其他特別概念的觀光景點以外,事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地方多點故事性?
事實上在我回家爬了維基百科後,還發現當地特色還包括它的傳統街屋:「房屋多以紅磚砌柱及地基後,再加以木板材料作為屋身、門窗及屋頂,再以合板瓦或日式文化瓦覆蓋於屋頂。」不過我們在街上逛時,完全沒察覺到這點,不知道是真的被我們忽略,還是就真的沒有觀光資訊或告示?年初去侯硐貓村時,被當地不管是私人自發或是政府事後的資源支援「嚇到」(例如一個有模有樣的遊客中心、資訊豐富的小博物館、和每個景點古蹟的資訊看板等)。也許台灣其他景點,也可以多多參考侯硐的觀光行銷包裝?
內灣老街 |
內灣戲院,現已改為餐廳和紀念品販售處 |
內灣待沒多久,在吊橋前的小7買了便當後,就繼續往司馬庫斯的山路出發。
山路上經過一處很有特色的教堂,照了張相後,還發現後面山壁上一座伸手指向遠處的原住民石雕:事後在部落的免費導覽時得知,這座雕像的人物,就是當初泰雅族中,第一位來到大霸尖山,發現雪山山脈一帶以作為族人美麗新家園的先驅英雄 lk-Buta。
經過秀巒時,到了傳說中的入山檢查哨。本以為需要出示身分證件並繳交十塊,但辦事的人只讓我們填了基本資料,證件看也沒看,錢也沒收,就讓我們過去了。
過了橋,再開個一個多小時的顛簸路,來到一處空無一人的收費站,上面寫著:「歡迎光臨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 我們終於在下午一點左右抵達司馬庫斯!
接下篇《台灣,司馬庫斯之二:上帝的部落 (2012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