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台灣,司馬庫斯之一:內灣老街 (2012夏)》
黑色部落
歷經幾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這個號稱是「最接近天堂的部落」-- 司馬庫斯了!
經過沒人收費的司馬庫斯收費站(註一),車輛再向上開了幾百公尺,就到了部落的停車場。停車場旁有間廁所,旁邊顯然是許多木頭搭建的賓館、客房。停車場上有位穿著管理員樣式衣服的男子,看見了我們的車輛後就微笑地主動趨前攀談 -- 坦白說,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我忍不住想到拉美和埃及一些國家的停車場和「任何空地」,總是有許多管理員見了任何車輛,都會主動要求收取停車費、管理費,或是「看車的小費」之類的行為(別當作笑話,這在很多國家真的是一種約定成俗的文化 -- 即使「看車」的人根本沒做什麼)。不過這裡是台灣:穿著制服的友善泰雅族人僅僅要求我們先到一旁的遊客服務中心登記,我們也馬上將車停好後,就直接先到中心的櫃台登記住宿。
週末的司馬庫斯一直都相當熱門:我們遲了些訂房,一下子就只剩七、八月還有便宜的雅房,於是只好搶訂了最後一間不算便宜的套房。
一人一晚平均一千多塊的套房相當簡樸:房間內僅有床、小桌子、幾張椅子,浴室也僅能說是乾淨,但在偏遠的部落還能要求什麼太多呢?更何況考慮到房間走廊外就是滿山滿谷的原始山簏綠林,也算是很划算的價錢了!
下午三點半,部落有個免費的導覽是我們不想錯過的(畢竟是免費的...),於是就算再怎麼想就這樣賴在床上到天亮,還是得硬爬起來集合。到了遊客服務中心前的集合點時,門口已經到處都是來等導覽的遊客。
這時終於看到我們的導覽,感覺是個年紀很輕的小夥子(不過部落的年輕人都不可小看 -- 例如他們常常在二十出頭時,就已經子孫滿堂了...),是部落主要的導覽之一。頭戴著頭巾,身上斜披著泰雅族傳統綠白相間的披肩。
我們的第一站是部落當地的小學。司馬庫斯族人總愛稱這間小學是全台灣最漂亮的小學;是否最漂亮,這我並不確定,但肯定是單間教室最昂貴的之一 -- 想想這每根柱子都是用台灣檜木蓋成的學校!
原來這裡的小學生都需要翻山越嶺到對山的新光部落去上學。部落族人覺得如此下去不是辦法,希望政府能為部落設立一座當地小學。無奈部落人數過少,當地政府遲遲評估不過,族人覺得如此下去等待不是辦法,畢竟套句導覽自己說的:「小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於是就動員部落居民,自己動手蓋起這兩間美侖美奐的小學教室。教室全是用當地的檜木蓋的。這對平地人來說,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會嗎?比起兩個晚上兩億的夢想家...),不過這對於部落的人來說,只是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罷了。
數十年前,司馬庫斯還是一個沒有電力供應的偏遠部落,因此被稱為「黑暗部落」,一直到1979年,台電才開始有電力輸送,對外的道路更遲至1991年巨木林發現之後,觀光客日益增多,才在 1995年開通了第一條公路。如今司馬庫斯正以共同經營的概念成立 Tnunan 此共營組織(有點類似以色列共營農場 Kibbutz 的概念)持續經營有自己特色的觀光文化,成為一個深受各地觀光客喜愛的原民部落代表品牌,每個週末都有來自200-300位觀光客到訪。
在另一方面,自從基督教在1948年傳入部落後,也迅速地在短短數十年成為該部落的主要宗教信仰,現今全部落28戶已全都是基督教徒,這點可以從學校處處可見的基督教擺設看出;教堂成了部落的重要集會中心,甚至牧師也在共營組織 Tnunan 的組織架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職位。短短數十年,原來的黑暗部落已搖身一變,成為名副其實的「上帝的部落」,或「最接近天堂的部落」(嗯,以基督教宣揚的角度來說)。
夫妻樹
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因為雨勢不斷地增大,所以遊客們的臉上難免出現焦慮。此時導覽打趣地說,雨下越大表示祖靈越歡迎我們的到來,逗得大家一陣笑聲。這樣的解釋我本來以為是導覽的原住民式玩笑話,亦或是讓遊客的心情好一點的,想不到之後遇到的原住民也不斷地這樣說,讓我不禁覺得難道泰雅族的想法真的就是這樣?(若是真的,也不難理解,因為雖然雨對觀光客來說是厭煩的東西,但對於原住民來說,可是使作物能得以順利生長的禮物!)
導覽帶著一群人來到面對部落入口處的販售處,對面有個木雕看板,上頭寫著 "La qi klokah",是泰雅語「孩子,加油!」的意思,也許每天部落辛勤工作的人們經過這裡,看到這個看板,就彷彿看到祖靈在鼓舞他們?
泰雅族是臺灣第二大原住民族,佔總原住民人口約23%,分佈在臺灣中部至北部,西南至花蓮,北至台北烏來,都遍佈泰雅族的人口。家鄉宜蘭的寒溪和南澳就是很重要的泰雅族聚落,甚至宜蘭有名的泰雅大橋就是因為附近的泰雅聚落而設計命名的。
在所有原民部落中,司馬庫斯一直被認為大概是臺灣最偏遠的部落。想到前面提到的那段辛苦的拓路拉電歷史,這樣的說法應該也是其來有自。
司馬庫斯這部落名字的來源有兩個說法。據導覽說,第一個說法是來自某個偉大的先驅者 Makus,率先來到司馬庫斯此地拓墾建聚落,為了紀念他,在前面冠上字首 s-「追念...」,成了 Smangus /səma'ŋuːs/(註二),意思即是「追念 Makus(或 Mangus)」(註三)。第二個說法則是源於附近茂盛的 Bangus 樹種(銳葉高山櫟或刺葉高山櫟 Quercus tatakaensis,櫟樹就是一般熟知的橡樹)(註四)。這之中又以第一個說法最為人傳說,而部落入口處雕像上的男人正是 Makus。
導覽的最後,來到入山處的兩顆大樹,是部落最初的位置。據說這兩顆大樹是 Makus 和他妻子在兩百多年前植下的,又另說是他們後代的一對夫婦種下,所以又被稱為「夫妻樹」(Qeqiy),希望後代子孫看到這兩顆樹,就能回憶起他們祖先過往的勤奮打拼(超有台灣人打拼的精神啊!)。不論這兩顆樹是誰種下,我都很敬佩這樣的意含:手摸著樹幹,想起數百年前,先祖也是站在這裡親手植下這對雙樹.....!這也是我為何喜歡古老事物的原因,不管是歷史或語言,都能讓人感覺數個世代就這樣透過同一個事物而緊緊連結在一起......
...... 喔,講得好噁心!再怎麼樣的團結,只要牽扯到利益,總是會有些窩齪的事情...... 目前部落裡七成住戶都加入了 Tnunan 此共營組織,而夫妻樹一旁,就是剩下三成的某幾戶人家。過去幾年他們之間的一些糾紛誤會,就請自行看公視《十點全紀錄:司馬庫斯》(A Year in the Clouds)吧!
黑色部落
歷經幾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這個號稱是「最接近天堂的部落」-- 司馬庫斯了!
經過沒人收費的司馬庫斯收費站(註一),車輛再向上開了幾百公尺,就到了部落的停車場。停車場旁有間廁所,旁邊顯然是許多木頭搭建的賓館、客房。停車場上有位穿著管理員樣式衣服的男子,看見了我們的車輛後就微笑地主動趨前攀談 -- 坦白說,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我忍不住想到拉美和埃及一些國家的停車場和「任何空地」,總是有許多管理員見了任何車輛,都會主動要求收取停車費、管理費,或是「看車的小費」之類的行為(別當作笑話,這在很多國家真的是一種約定成俗的文化 -- 即使「看車」的人根本沒做什麼)。不過這裡是台灣:穿著制服的友善泰雅族人僅僅要求我們先到一旁的遊客服務中心登記,我們也馬上將車停好後,就直接先到中心的櫃台登記住宿。
週末的司馬庫斯一直都相當熱門:我們遲了些訂房,一下子就只剩七、八月還有便宜的雅房,於是只好搶訂了最後一間不算便宜的套房。
一人一晚平均一千多塊的套房相當簡樸:房間內僅有床、小桌子、幾張椅子,浴室也僅能說是乾淨,但在偏遠的部落還能要求什麼太多呢?更何況考慮到房間走廊外就是滿山滿谷的原始山簏綠林,也算是很划算的價錢了!
下午三點半,部落有個免費的導覽是我們不想錯過的(畢竟是免費的...),於是就算再怎麼想就這樣賴在床上到天亮,還是得硬爬起來集合。到了遊客服務中心前的集合點時,門口已經到處都是來等導覽的遊客。
這時終於看到我們的導覽,感覺是個年紀很輕的小夥子(不過部落的年輕人都不可小看 -- 例如他們常常在二十出頭時,就已經子孫滿堂了...),是部落主要的導覽之一。頭戴著頭巾,身上斜披著泰雅族傳統綠白相間的披肩。
穿著泰雅傳統斜披肩的導覽。泰雅人傳統 的織布色系簡單,僅有 |
我們的第一站是部落當地的小學。司馬庫斯族人總愛稱這間小學是全台灣最漂亮的小學;是否最漂亮,這我並不確定,但肯定是單間教室最昂貴的之一 -- 想想這每根柱子都是用台灣檜木蓋成的學校!
原來這裡的小學生都需要翻山越嶺到對山的新光部落去上學。部落族人覺得如此下去不是辦法,希望政府能為部落設立一座當地小學。無奈部落人數過少,當地政府遲遲評估不過,族人覺得如此下去等待不是辦法,畢竟套句導覽自己說的:「小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於是就動員部落居民,自己動手蓋起這兩間美侖美奐的小學教室。教室全是用當地的檜木蓋的。這對平地人來說,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會嗎?比起兩個晚上兩億的夢想家...),不過這對於部落的人來說,只是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罷了。
教室到處都是聖誕節或跟基督教有關的裝飾。 |
數十年前,司馬庫斯還是一個沒有電力供應的偏遠部落,因此被稱為「黑暗部落」,一直到1979年,台電才開始有電力輸送,對外的道路更遲至1991年巨木林發現之後,觀光客日益增多,才在 1995年開通了第一條公路。如今司馬庫斯正以共同經營的概念成立 Tnunan 此共營組織(有點類似以色列共營農場 Kibbutz 的概念)持續經營有自己特色的觀光文化,成為一個深受各地觀光客喜愛的原民部落代表品牌,每個週末都有來自200-300位觀光客到訪。
在另一方面,自從基督教在1948年傳入部落後,也迅速地在短短數十年成為該部落的主要宗教信仰,現今全部落28戶已全都是基督教徒,這點可以從學校處處可見的基督教擺設看出;教堂成了部落的重要集會中心,甚至牧師也在共營組織 Tnunan 的組織架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職位。短短數十年,原來的黑暗部落已搖身一變,成為名副其實的「上帝的部落」,或「最接近天堂的部落」(嗯,以基督教宣揚的角度來說)。
夫妻樹
雨勢越來越大。
|
Skun khu'「穀倉」,是儲放小米等作物的 地方,採高腳屋型態是為了防潮。(若屋腳 處有做特別處理,說不定也能防鼠?) |
"La qi klokah", the greeting in the Atayal language. |
導覽帶著一群人來到面對部落入口處的販售處,對面有個木雕看板,上頭寫著 "La qi klokah",是泰雅語「孩子,加油!」的意思,也許每天部落辛勤工作的人們經過這裡,看到這個看板,就彷彿看到祖靈在鼓舞他們?
泰雅族是臺灣第二大原住民族,佔總原住民人口約23%,分佈在臺灣中部至北部,西南至花蓮,北至台北烏來,都遍佈泰雅族的人口。家鄉宜蘭的寒溪和南澳就是很重要的泰雅族聚落,甚至宜蘭有名的泰雅大橋就是因為附近的泰雅聚落而設計命名的。
在所有原民部落中,司馬庫斯一直被認為大概是臺灣最偏遠的部落。想到前面提到的那段辛苦的拓路拉電歷史,這樣的說法應該也是其來有自。
司馬庫斯這部落名字的來源有兩個說法。據導覽說,第一個說法是來自某個偉大的先驅者 Makus,率先來到司馬庫斯此地拓墾建聚落,為了紀念他,在前面冠上字首 s-「追念...」,成了 Smangus /səma'ŋuːs/(註二),意思即是「追念 Makus(或 Mangus)」(註三)。第二個說法則是源於附近茂盛的 Bangus 樹種(銳葉高山櫟或刺葉高山櫟 Quercus tatakaensis,櫟樹就是一般熟知的橡樹)(註四)。這之中又以第一個說法最為人傳說,而部落入口處雕像上的男人正是 Makus。
司馬庫斯的開拓先驅 Makus。 |
源自美洲大陸的火雞,難道是感恩 節用的 XDDD |
司馬庫斯族人早期與山谷對面的等地 的另一泰雅支族Knazi(就是現在的新 光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彼此出 草的情形十分常見,也因此村中設有 瞭望台作為警告防禦之用。 |
Qeqiy「夫妻樹」 |
導覽的最後,來到入山處的兩顆大樹,是部落最初的位置。據說這兩顆大樹是 Makus 和他妻子在兩百多年前植下的,又另說是他們後代的一對夫婦種下,所以又被稱為「夫妻樹」(Qeqiy),希望後代子孫看到這兩顆樹,就能回憶起他們祖先過往的勤奮打拼(超有台灣人打拼的精神啊!)。不論這兩顆樹是誰種下,我都很敬佩這樣的意含:手摸著樹幹,想起數百年前,先祖也是站在這裡親手植下這對雙樹.....!這也是我為何喜歡古老事物的原因,不管是歷史或語言,都能讓人感覺數個世代就這樣透過同一個事物而緊緊連結在一起......
...... 喔,講得好噁心!再怎麼樣的團結,只要牽扯到利益,總是會有些窩齪的事情...... 目前部落裡七成住戶都加入了 Tnunan 此共營組織,而夫妻樹一旁,就是剩下三成的某幾戶人家。過去幾年他們之間的一些糾紛誤會,就請自行看公視《十點全紀錄:司馬庫斯》(A Year in the Clouds)吧!
回程的路上,不斷看到路旁的逗趣漏斗型路燈。別小看這些路燈,它們可都是省電燈泡!
以前司馬庫斯部落的居民都是將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砍下來後,削成片狀,點火照明。之後雖然有了台電的電力供應,但全部落大大小小約八百多個燈具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之後在 2008 年,透過經濟部能源局的協助,部落將最新穎的照明光源,例如 LED、T5 燈管等,用來取代司馬庫斯原本的舊式照明,成為全台最早汰換為省電照明的示範地,使部落每年用電量從三萬三千八百多度降為一萬兩千度左右,長期來看,可以為聚落省電約30% - 50%。除此之外,司馬庫斯的族人還將樹瘤做成燈罩,就成了現在路旁看到的漏斗型路燈,環保又有意思!
上帝的部落
晚餐後,約七點半是在部落唯一一座教堂的團契兼長老講古時間。我們在七點半入座時,整個教堂已經滿滿是人了,看來深山部落裡的下雨的夜晚,團契還是很有魅力的。
這座上週才剛建完成的教堂相當明亮寬敞,整座教堂均是用木頭建造。原本司馬庫斯也有座教堂,但是相當破舊,是近幾年部落經濟狀況轉好,才開始興建新的教堂。天花板可見接投影機的插座,舞台也有喇叭音響等設備,可見教堂已經具備了種種基本的新資訊設備。
節目一開始,是由一些部落的青少年來帶動唱,內容可想而知是以泰雅語或國語演唱的許多讚頌上帝的歌曲,聽在我這個「內心堅硬」的無神論者耳裡是還蠻刺耳,但活動還是無論如何炒熱了會場的氣氛。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接下來的節目,是講述部落及其共營組織 Tnunan 的歷史源由。由代長老口述的 Tnunan 歷史並不算長,大致是泰雅族的祖先 lk-Buta 從南邊來到大霸尖山,發現現今雪山附近的富饒森林,將族人遷徙過來這片新天地,接著便是巨木的發現與 Tnunan 的組織運作。
根據 Lahuy 的論文《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 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自1991年部落族人在長老的夢(spi)的啟示下,發現巨木群後,在接踵而來的遊客及伴隨之的觀光、經濟利益下,原本幾乎是與世隔絕的部落在資本化的過程中,被迫迅速面對群體內個體間的衝突與差異化。
首先是 2000 年,由九個家庭組成的「婦女會」共同工作,發現如此共同「煮飯給客人~煮飯給大家的客人」的工作型態,比起之前來得有效率,也可改善部落裡的人際關係。之後 2001 年至 2003 年之間,由八個家庭的夫婦針對「餐廳、商店、山莊」三個項目實行共同經營模式,但此時仍有工作量與報酬不對等的問題。之後部落在參訪以色列集體農場 Kibbutz 之後,決定將土地(包含土地上的農作)納入共同經營的範疇,於 200
年,Tnunan 正式成立。
Tnunan 意思是「共同編織」,正象徵「共同編織一個共同的夢」的意思。組織的範疇除了上述營利項目外,在福利方面也涵蓋了教育、醫療、老弱、婚喪喜宴、和建屋等五項補助,例如青年結婚可獲得台幣30萬元補助,舉凡教育、產檢、生病等也都由組織補助,如中學生到尖石就讀,就可住在 Tnunan 在當地興建的學生中心。組織也定期舉行常會,檢討與分配各項工作。
這樣的組織有好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同。以 Tnunan 來說,當初就有參與的人因為組織決定將私有土地收納為管理的範疇而離開。此外每人同酬的制度下(基本上就是共產制度),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工作得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而不是僅仰賴組織工作分配上所產生的效率,應該也是 Tnunan 有好好思考的一個課題。
註一:司馬庫斯部落當初是準備由自行設置的收費站收取通行費,因政府告知此舉違法,所以作罷,成了現在到司馬庫斯都會看到的無人收費站。
註三:原現今司馬庫斯部落以東的廣大區域均被稱為 Smangus,後來為了與日期形成的 Smangus(就是現在的新光部落,中文為「斯馬庫斯」,屬於泰雅族 Knazi 支族),此位於玉峰村的 Smangus 也被改稱為 Smangus Krahu「大司馬庫斯」(屬於泰雅族 Mrqwang 支族。)
註四:根據 Lahuy Icyeh(就是司馬庫斯長老的兒子啦!部落第一個碩士)的碩士論文《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 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Smangus 一名還有另外三種說法:(1) 由於遷徙時,路途相當遙遠,每個人從溪谷上切時都會發出「ngus, ngus」的聲音,因而得名;(2) 附近山豬覓食時,會發出「ngus, ngus」的聲音;(3) 由於泰雅人稱司馬庫斯如此位於山腰,周圍均是 2000-3000 公尺高的高山環繞,且下方緊鄰深谷峭壁的地形為 pqqus,因此而得名。
以前司馬庫斯部落的居民都是將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砍下來後,削成片狀,點火照明。之後雖然有了台電的電力供應,但全部落大大小小約八百多個燈具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之後在 2008 年,透過經濟部能源局的協助,部落將最新穎的照明光源,例如 LED、T5 燈管等,用來取代司馬庫斯原本的舊式照明,成為全台最早汰換為省電照明的示範地,使部落每年用電量從三萬三千八百多度降為一萬兩千度左右,長期來看,可以為聚落省電約30% - 50%。除此之外,司馬庫斯的族人還將樹瘤做成燈罩,就成了現在路旁看到的漏斗型路燈,環保又有意思!
上帝的部落
晚餐後,約七點半是在部落唯一一座教堂的團契兼長老講古時間。我們在七點半入座時,整個教堂已經滿滿是人了,看來深山部落裡的下雨的夜晚,團契還是很有魅力的。
司馬庫斯唯一的教會(Smangus Kyokay)
|
節目一開始,是由一些部落的青少年來帶動唱,內容可想而知是以泰雅語或國語演唱的許多讚頌上帝的歌曲,聽在我這個「內心堅硬」的無神論者耳裡是還蠻刺耳,但活動還是無論如何炒熱了會場的氣氛。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接下來的節目,是講述部落及其共營組織 Tnunan 的歷史源由。由代長老口述的 Tnunan 歷史並不算長,大致是泰雅族的祖先 lk-Buta 從南邊來到大霸尖山,發現現今雪山附近的富饒森林,將族人遷徙過來這片新天地,接著便是巨木的發現與 Tnunan 的組織運作。
根據 Lahuy 的論文《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 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自1991年部落族人在長老的夢(spi)的啟示下,發現巨木群後,在接踵而來的遊客及伴隨之的觀光、經濟利益下,原本幾乎是與世隔絕的部落在資本化的過程中,被迫迅速面對群體內個體間的衝突與差異化。
首先是 2000 年,由九個家庭組成的「婦女會」共同工作,發現如此共同「煮飯給客人~煮飯給大家的客人」的工作型態,比起之前來得有效率,也可改善部落裡的人際關係。之後 2001 年至 2003 年之間,由八個家庭的夫婦針對「餐廳、商店、山莊」三個項目實行共同經營模式,但此時仍有工作量與報酬不對等的問題。之後部落在參訪以色列集體農場 Kibbutz 之後,決定將土地(包含土地上的農作)納入共同經營的範疇,於 200
年,Tnunan 正式成立。
Tnunan 意思是「共同編織」,正象徵「共同編織一個共同的夢」的意思。組織的範疇除了上述營利項目外,在福利方面也涵蓋了教育、醫療、老弱、婚喪喜宴、和建屋等五項補助,例如青年結婚可獲得台幣30萬元補助,舉凡教育、產檢、生病等也都由組織補助,如中學生到尖石就讀,就可住在 Tnunan 在當地興建的學生中心。組織也定期舉行常會,檢討與分配各項工作。
這樣的組織有好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同。以 Tnunan 來說,當初就有參與的人因為組織決定將私有土地收納為管理的範疇而離開。此外每人同酬的制度下(基本上就是共產制度),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工作得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而不是僅仰賴組織工作分配上所產生的效率,應該也是 Tnunan 有好好思考的一個課題。
部落的代長老在以簡報解釋部落的歷史。 |
介紹完之後,除了教唱泰雅族的「國歌」Rimuy Sola「見面歌」,接著代長老親自表演了一段泰雅族的經典樂器口簧琴(lubu,其實在其他原住民族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阿美族等也都有),最後是長老的兒子 Lahuy 演唱了一首動聽的泰雅族歌曲(一旁的阿美族友人口白:「你看你看,泰雅族的歌都是這種憂鬱的調調!」... 其實 Rimuy Sola 就很歡樂啊),算是為到訪司馬庫斯的第一天劃下個完美的句點。
註一:司馬庫斯部落當初是準備由自行設置的收費站收取通行費,因政府告知此舉違法,所以作罷,成了現在到司馬庫斯都會看到的無人收費站。
註二:Smangus /səma'ŋuːs/ 的 s 和 m 中間會插入一個中央母音 /ə/(schwa),如同泰雅語任何兩個連續子音都會有的現象 -- 除了 ng(下面提到)。另字中的 -ng- 是一個二合字母,代表軟顎鼻音 /ŋ/,發音如粵語「我」/ŋɔː˩˧/ 字首的或客家話「人」/ŋin˩/的字首,請不要發成英文 /ŋg/(如 mango /'mæŋgɔ/「芒果」),謝謝謝謝......
註三:原現今司馬庫斯部落以東的廣大區域均被稱為 Smangus,後來為了與日期形成的 Smangus(就是現在的新光部落,中文為「斯馬庫斯」,屬於泰雅族 Knazi 支族),此位於玉峰村的 Smangus 也被改稱為 Smangus Krahu「大司馬庫斯」(屬於泰雅族 Mrqwang 支族。)
註四:根據 Lahuy Icyeh(就是司馬庫斯長老的兒子啦!部落第一個碩士)的碩士論文《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 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Smangus 一名還有另外三種說法:(1) 由於遷徙時,路途相當遙遠,每個人從溪谷上切時都會發出「ngus, ngus」的聲音,因而得名;(2) 附近山豬覓食時,會發出「ngus, ngus」的聲音;(3) 由於泰雅人稱司馬庫斯如此位於山腰,周圍均是 2000-3000 公尺高的高山環繞,且下方緊鄰深谷峭壁的地形為 pqqus,因此而得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